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代偿能力而引起的贫血。其核心特征为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机体正常供氧需求。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部因素损伤有关。红细胞内在缺陷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等酶缺陷性疾病;外部因素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如疟疾)、药物反应(如青霉素)、机械性损伤(如人工心脏瓣膜)等。患者典型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浓茶色尿、乏力及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等。确诊需结合Coombs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等特异性检测。
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首要治疗原则是去除诱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控制感染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需应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难治性病例可选用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遗传性溶血患者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严重脾功能亢进者可能需脾切除术。建议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至血液科就诊,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评估造血功能,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