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回声是超声检查中常见的影像学描述,通常指局部组织或病灶的反射声波较弱,在图像上显示为较暗区域。这种情况可能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炎症或正常组织变异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1、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如脂肪瘤、纤维瘤等可能因内部结构均匀、密度较低而呈现低回声。这类肿瘤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生长缓慢。若体积较小且无压迫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若出现增大或不适,可考虑手术切除。
2、恶性肿瘤
肝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由于细胞排列紊乱、血供丰富,常表现为低回声结节。此类病灶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整,可能伴随血流信号异常。确诊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肿瘤分期制定。
3、炎症或水肿
急性胰腺炎、淋巴结炎等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水肿、细胞间隙增大,从而降低回声强度。这类情况多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辅助诊断。治疗上常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配合局部理疗缓解症状。
发现超声报告提示低回声时,建议及时到超声医学科或相关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灶大小、形态特征及增强影像等综合判断性质,必要时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避免自行解读结果延误病情,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