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环境刺激、鼻部结构异常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原因有关。具体病因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分析,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1、病毒感染
急性鼻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毒侵入鼻腔黏膜后引发局部充血水肿,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氯雷他定片、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缓解症状,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2、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体内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会导致组胺释放,引发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和鼻痒。临床常用盐酸西替利嗪片、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
3、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PM2.5、二氧化硫)、职业性粉尘或干燥寒冷空气,会持续刺激鼻黏膜纤毛系统。这种情况引发的鼻炎通常需要改善生活环境,必要时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雷诺考特鼻喷雾剂等局部用药保护黏膜。
4、鼻部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解剖异常可导致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形成结构性鼻炎。对于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的病例,可考虑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外科治疗,术后配合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预防复发。
5、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特应性体质或过敏性疾病史者,其鼻黏膜屏障功能可能存在先天缺陷。这类患者日常应加强鼻腔护理,出现症状时及时使用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氮卓斯汀鼻喷剂等药物控制病情。
当出现持续鼻塞、反复流涕或嗅觉减退等症状超过两周时,建议到耳鼻喉科进行鼻内镜、皮肤点刺试验等检查。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长期滥用血管收缩剂类滴鼻液,防止引发药物性鼻炎。日常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湿度适宜,外出时可佩戴防护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