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因素,主要指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后滞留形成的病理产物。它分为外湿和内湿,前者因外界环境潮湿侵袭人体,后者多由脾胃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滞。湿气过重可能引发多种不适症状,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湿气的形成与环境、体质密切相关。外湿常见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梅雨季节,水湿通过肌肤腠理侵入,表现为头重如裹、关节酸痛。内湿多因过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出现脘腹胀满、大便黏腻等症状。中医诊断湿气常观察舌苔厚腻、脉象濡滑等体征,病程较长者可见皮肤湿疹、下肢浮肿等现象。调理时常采用健脾利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薏苡仁,配合艾灸、拔罐等外治法促进湿邪排出。
日常预防应注意保持居所通风除湿,避免淋雨涉水。饮食宜选择赤小豆、山药等健脾食材,限制冷饮、甜食摄入。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气机流通。若出现持续疲倦、肢体沉重等症状,建议到正规中医机构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服用祛湿药物导致体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