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一般可通过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分型选择。
1、氨基水杨酸制剂
美沙拉秦肠溶片、奥沙拉嗪钠胶囊等药物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肠道黏膜炎症反应,适用于轻中度活动期患者的诱导缓解治疗。肠溶制剂能减少胃部刺激,建议餐后服用。
2、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能快速控制急性期炎症,适用于中重度活动期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的患者。短期使用需注意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不能作为长期维持用药。
3、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片、环孢素软胶囊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慢性持续型患者,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控制病情进展。这类药物起效较慢,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
4、生物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靶向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活动期患者。用药前需排查结核等潜在感染,治疗期间需加强感染监测。
5、手术治疗
当出现肠穿孔、大出血或癌变等并发症时,需进行病变肠段切除术。术后仍需配合药物维持治疗,并定期进行肠镜复查。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需保持低纤维、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肠镜,监测黏膜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腹痛加剧、血便增多等情况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