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等类型,具体需根据病情遵医嘱选择。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改善抑郁情绪,常用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它们对心脏毒性较小,但可能引起恶心、失眠等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反应,建议早晨服用以减少失眠风险。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双重作用机制调节两种神经递质,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适用于伴躯体疼痛症状患者,需注意可能引起血压升高,服药期间建议定期监测血压。
3、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米氮平通过阻断α2肾上腺素受体增加递质释放,具有镇静和改善食欲作用,适合伴失眠、食欲减退患者。需警惕体重增加和嗜睡副作用,肥胖患者慎用。
4、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通过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起效,但因抗胆碱能副作用较大,现多作为二线用药。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心电图,老年患者易出现便秘、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5、其他新型药物
如伏硫西汀具有多重作用机制,阿戈美拉汀可调节睡眠节律。这些药物相互作用较少,但需注意肝功能监测,具体使用需评估患者个体特征。
抑郁症患者应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初期治疗需4-6周观察疗效,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药物治疗通常需配合心理治疗,重度患者可考虑联合物理治疗。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评估,出现严重副作用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