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对于缓解疼痛具有一定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扶阳固脱以及调节气血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1、温经散寒
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可驱散体内寒湿邪气。中医认为寒凝血滞是疼痛的常见病因,艾灸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寒邪侵袭导致的关节冷痛、肌肉僵硬等症状。
2、活血化瘀
艾灸的热效应能扩张血管,促进气血运行。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跌打损伤后局部瘀肿疼痛,艾灸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减轻组织充血和水肿状态。
3、通络止痛
通过刺激特定经络穴位,艾灸可调节神经传导功能。临床常用于缓解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引发的放射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内啡肽释放增加有关。
4、扶阳固脱
艾灸能激发人体阳气,改善慢性虚寒性疼痛。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肾阳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通过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增强脏腑功能。
5、调节气血
艾灸通过双向调节作用平衡机体状态。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偏头痛、颈肩综合征等病症,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
需要提醒的是,艾灸治疗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烫伤风险。急性创伤、皮肤破损或感染部位禁用,发热患者及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结合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疼痛持续加重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