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隙脑梗塞通常指脑部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微小梗死灶,直径多在3~15毫米,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其症状较隐匿,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表现,但需警惕潜在风险。
1、病因
主要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相关。这些疾病会损伤脑内小动脉壁,导致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形成微小血栓或脂质沉积,最终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
2、症状
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会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如单侧肢体麻木、短暂性言语不清、轻度步态不稳等。由于病灶较小且位于非功能区,症状常呈一过性或逐渐发展。
3、诊断
主要通过头颅MRI检查确诊,尤其在T2加权像和FLAIR序列中可见点状高信号病灶。CT检查可能漏诊微小病灶,需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4、治疗
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如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等药物调控血压、血糖和血脂。急性期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但需评估出血风险,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
5、预防
长期管理慢性病是关键,建议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血液黏稠度,吸烟者需尽早戒烟以降低血管损伤风险。
若影像学检查发现空隙脑梗塞,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神经内科随访。日常生活中需监测血压波动,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