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是一种脑部小血管病变引起的慢性缺血性损伤,主要累及大脑白质区域,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生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临床可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步态异常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病因及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导致脑小动脉硬化,使白质区血流灌注不足。吸烟、高龄、遗传因素等也可增加患病风险。这些因素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和微循环障碍是主要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执行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认知障碍,部分患者伴有步态不稳、排尿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但症状进展通常较阿尔茨海默病缓慢。
3、诊断与治疗
MRI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典型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T2高信号。治疗以控制危险因素为主,如降压药(氨氯地平片)、降糖药(二甲双胍缓释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同时可辅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改善循环,必要时使用多奈哌齐片改善认知功能。
日常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认知训练和肢体锻炼。若出现明显认知功能下降或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延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