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指数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常用指标,其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通过BMI值可将健康风险分为体重过低、正常范围、超重和肥胖四个等级,具体风险程度需结合个体情况分析。
1、体重过低
BMI低于18.5可能提示营养不良或消耗性疾病风险,这类人群易出现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问题。长期体重不足者建议通过均衡饮食配合乳制品、瘦肉等优质蛋白摄入改善体质,必要时需排查甲亢、消化系统疾病等潜在病因。
2、正常范围
BMI在18.5-23.9之间属于健康区间,但需注意体脂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内脏脂肪超标者即使BMI正常,仍存在代谢综合征风险。建议定期测量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为超标),结合有氧运动维持健康状态。
3、超重状态
BMI24.0-27.9提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上升。此类人群每增加1个BMI单位,高血压发病率提高12%-15%。建议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每日保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
4、肥胖分级
BMI≥28属于临床肥胖,相关研究显示此类人群预期寿命平均缩短8-10年。三级肥胖(BMI≥40)患者关节负荷可达体重3-5倍,且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高达40%-60%。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减重计划,必要时考虑代谢手术干预。
需注意运动员等肌肉发达人群可能出现BMI假性偏高,而老年人因肌肉流失可能存在BMI正常但体脂超标的情况。建议结合体脂率、腰臀比等指标综合评估,慢性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健康人群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体检。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