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可能与生理性原因有关,也可能由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因素引起。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痔疮
痔疮是肛门周围静脉丛曲张形成的病变,排便时粪便摩擦导致黏膜破损出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患者可能伴随肛门疼痛、瘙痒或痔核脱出。一般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栓、普济痔疮栓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时需考虑胶圈套扎或手术切除。
2、肠息肉
肠道黏膜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在受到粪便摩擦时可能出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颜色呈暗红或深褐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确诊后需通过肠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微创治疗去除息肉,并进行病理检查排除癌变风险。
3、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导致溃疡形成,病变区域血管破裂可引起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泻、里急后重感。急性期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抑制炎症反应,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重症患者可能需生物制剂治疗。
若调整饮食后仍有反复便血,或出现贫血、体重下降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肠镜、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久站,排便时不宜过度用力,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肛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