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湿化通常包括雾化吸入、加热湿化器、人工鼻、气道滴注湿化液以及环境调节等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
一、气道湿化方法
1.雾化吸入
通过雾化器将生理盐水或药物分散成微小颗粒,随呼吸进入气道,适用于痰液黏稠或气道干燥的患者,可稀释分泌物并促进排出。
2.加热湿化器
连接呼吸机或氧气装置,加热湿化罐中的蒸馏水产生温暖水蒸气,维持气道湿度,常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需注意调节温度避免烫伤。
3.人工鼻
即湿热交换器,安装在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外端,利用患者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适用于短期机械通气者。
4.气道滴注湿化液
用注射器将生理盐水或专用湿化液直接滴入气管导管或气切口,每次1-2毫升,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引发肺部感染。
5.环境调节
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或通过湿纱布覆盖口鼻部辅助湿化,适用于轻度气道干燥患者。
二、注意事项
1.湿化液选择
优先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0.45%氯化钠溶液,避免高渗盐水导致黏膜脱水。气道敏感者慎用含药物成分的湿化液。
2.湿化程度监测
观察痰液性状,以稀薄易咳出为宜。过度湿化可能引起呛咳、血氧下降,需及时调整湿化量。
3.设备清洁消毒
雾化器、湿化罐等每日清洗,每周更换消毒,防止细菌滋生。人工鼻每24小时更换一次。
4.特殊患者处理
婴幼儿应选择低流量湿化,慢阻肺患者需控制湿化温度在32-35℃,避免诱发支气管痉挛。
进行气道湿化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由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痰液性质、呼吸状态及基础疾病后制定个体化方案,湿化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