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脓肿多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常见于哺乳期女性。通常需通过药物治疗、切开引流等方式处理,日常也需注意正确哺乳方式。
一、原因
1.乳汁淤积
哺乳期乳汁排出不畅时,乳汁在乳腺导管内淤积,易滋生细菌并引发感染,形成脓肿。
2.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通过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导致局部化脓性炎症。
3.乳头破损或皲裂
哺乳姿势不当或婴儿吮吸过猛造成乳头损伤,细菌更易侵入深层乳腺组织。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早期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蒲公英颗粒等中成药辅助消炎。
2.脓肿切开术
若脓肿成熟,需由医生切开排脓并冲洗脓腔,术后定期换药促进愈合。
3.日常护理
哺乳前后热敷并按摩乳房,保持乳汁通畅排出,减少淤积风险。
三、注意事项
1.哺乳期发现乳房红肿、疼痛或硬块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2.掌握正确哺乳姿势,每次哺乳后挤出残余乳汁,避免单侧乳房长时间受压。
3.禁止自行挤压或刺破脓肿,以免导致感染扩散或形成乳瘘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