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拉稀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查明病因。日常需注意饮食调整,必要时遵医嘱治疗。
一、原因
1.生理性原因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摄入过量乳糖,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稀便。这种情况通常无其他伴随症状,排便次数每日不超过5次。
2.感染性因素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是儿童腹泻的常见病因,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也可引发。此类腹泻常伴发热、呕吐,粪便可能呈水样或黏液状。
3.非感染性因素
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或抗生素使用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均会引起渗透性腹泻,粪便多有酸臭味且含未消化奶瓣。
二、治疗方法
1.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奶粉喂养可换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幼儿需给予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饮食。
2.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需用头孢克肟颗粒,病毒感染主要使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呕吐严重者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
3.物理疗法
用温热掌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2-3次,每次5分钟,有助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三、注意事项
1.观察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或6小时无尿,应立即就诊。
2.注意奶瓶、餐具消毒,处理粪便后需用肥皂彻底洗手。腹泻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3.切勿自行使用止泻药,特别是洛哌丁胺等强效药物可能引发肠梗阻,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