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导致便血的原因主要与静脉曲张破裂、黏膜损伤以及血管破裂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改善。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处理。
一、原因
1.静脉曲张破裂
痔疮本质是肛门周围静脉丛的曲张,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增加时,血管壁扩张变薄,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导致局部静脉破裂出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滴落。
2.黏膜损伤
痔表面覆盖的黏膜组织较为脆弱,排便时若粪便干硬或摩擦力度较大,可能直接损伤黏膜表层,引发少量出血。长期反复摩擦还可能形成溃疡,加重出血症状。
3.血管破裂
外痔或混合痔患者在痔受到挤压、摩擦时,局部血管可能破裂,导致血液渗出。出血量因损伤程度而异,可能伴有肛门疼痛或异物感。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张力,外用痔疮栓减轻充血,或涂抹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促进黏膜修复。
2.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多饮水软化大便,减少排便时对痔的刺激。
3.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出血且药物控制不佳者,可采用胶圈套扎术、痔切除术等消除病灶。
三、注意事项
1.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减轻肛周静脉压力。
2.保持肛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粗糙厕纸摩擦。
3.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日常若发现血便颜色暗红或伴有黏液,需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