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荨麻疹是一种因皮肤暴露于日光中的紫外线后引发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红斑、风团、剧烈瘙痒等症状。其发生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遗传因素或接触光敏物质有关,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光疗防护等方式缓解。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定义
日光性荨麻疹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由紫外线(如UVA、UVB)照射诱发,导致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发血管扩张和皮肤水肿。
2.发病机制
患者免疫系统对紫外线异常敏感,部分病例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相关,少数存在遗传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疾病等系统性疾病。
二、症状表现
1.皮肤反应
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臂)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红色风团,边界清晰,伴有明显瘙痒,避光后数小时可自行消退。
2.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全身过敏反应,需紧急处理。
三、病因与诱因
1.光敏物质
部分患者接触光敏性药物(如四环素类)、化妆品或食用光敏性食物(如芒果、芹菜)后易诱发。
2.基础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卟啉病等疾病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四、诊断方法
1.光试验
医生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观察是否诱发典型风团反应。
2.鉴别诊断
需排除多形性日光疹、光毒性皮炎等其他光敏性皮肤病。
五、治疗与预防
1.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严重时短期应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
2.光疗防护
外出需佩戴宽檐帽、使用SPF50+广谱防晒霜,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紫外线时段活动。
注意事项:日常需避免接触已知光敏物质,发作期间忌抓挠以防继发感染。若出现喘息、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应急。建议患者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制定长期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