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位于人体骨盆与大腿连接处,是下肢和躯干之间的重要球窝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主要负责下肢活动及承重。以下从解剖结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解剖结构
1.位置组成
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与股骨近端的股骨头组成,髋臼为杯状凹陷,包裹股骨头形成稳定结构。
2.周围组织
关节囊和韧带如髂股韧带、坐股韧带加固关节稳定性,周围肌肉群包括臀肌、髂腰肌协助运动。
3.毗邻关系
上方连接骨盆,下方延续股骨,内侧靠近会阴区,外侧与臀部软组织相邻。
二、功能特点
1.运动功能
支持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及旋转等多向运动,保障行走、奔跑等日常活动。
2.负重作用
直立时承受上半身重量,跑步时可承担3-5倍体重的冲击力,具有缓冲分散压力的能力。
3.力学传导
通过股骨颈将躯干负荷传导至下肢,保持人体直立姿态和运动平衡。
三、临床意义
1.常见疾病
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病变易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
2.损伤类型
高能量外伤易引发髋臼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老年人多见骨质疏松性骨折。
3.治疗方式
轻症可采用药物镇痛、物理治疗,严重者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恢复功能。
日常应注意避免长期负重运动,体重超标者需合理减重。出现持续髋部疼痛、步态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诊骨科进行X线、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