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呈现红色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饮食、药物影响或血尿、血红蛋白尿等疾病,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一、原因
1.生理性因素
摄入红心火龙果、甜菜等含红色色素的食物后,色素无法被完全代谢,可能导致尿液暂时性发红。此外,服用利福平、氨基比林等药物也可能导致尿液呈红色,停药后通常可缓解。
2.血尿
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或外伤可能引起出血,红细胞进入尿液可导致颜色发红,常伴随尿频、尿痛等症状。例如肾结石划伤黏膜或膀胱炎引起毛细血管破裂时,均可出现血尿。
3.血红蛋白尿
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经肾脏滤过进入尿液,使尿液呈暗红色或酱油色,可能伴有发热、腰痛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
1.生理性因素处理
若与饮食或药物相关,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停止摄入相关食物或药物后,尿液颜色可逐渐恢复正常。日常需注意观察排尿情况,避免过量食用红色食物。
2.感染或结石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肾结石患者可口服排石颗粒,或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方式去除结石。
3.溶血性疾病治疗
蚕豆病患者需避免接触蚕豆及相关药物,急性期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抑制溶血,严重时需输血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使用依库珠单抗等靶向药物控制病情。
三、注意事项
1.若排除饮食或药物影响后仍持续出现红色尿液,或伴有发热、腰痛等症状,需尽快就诊泌尿外科,完善尿常规、超声等检查。
2.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确诊为结石或感染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
3.溶血性疾病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饮酒等诱发因素,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