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肝脏低密度灶是什么?

王远 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肝脏低密度灶是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描述性术语,通常指CT等检查中肝实质内密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区域,可能由囊肿、血管瘤、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具体病因需结合临床进一步分析,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一、常见原因

1.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内部密度均匀,一般无临床症状。若体积较大或合并感染时,可能需穿刺抽液或手术治疗。

2.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多为先天性血管畸形,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可见特征性“快进慢出”强化模式。直径小于5cm且无症状者通常无需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3.肝脏肿瘤

包括肝细胞癌、转移性肝癌等恶性病变,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及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或靶向药物等。

二、治疗方法

1.定期观察

对于无症状的良性病变(如小囊肿、血管瘤),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或CT,监测病灶变化。

2.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较大或引起压迫症状时,可行肝动脉栓塞术;恶性肿瘤可采用射频消融或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3.手术切除

适用于病灶进展迅速、恶性可能性高或直径超过5cm的血管瘤,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或开腹手术。

三、注意事项

1.避免自行解读报告,需由影像科医生结合增强CT、MRI等检查综合判断。

2.若伴有腹痛、黄疸、体重下降等症状,或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应尽快到肝胆外科就诊。

3.随访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禁止滥用护肝药物或偏方,以免干扰病情评估。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