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壁间血肿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滋养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血肿的一种危急重症。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外伤患者,需紧急干预。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高血压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主动脉壁承受异常压力,内膜易发生撕裂,血液渗入中层形成血肿。
2.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会削弱主动脉结构稳定性,增加内膜破裂风险。
3.创伤或医源性损伤
胸部外伤、心脏介入手术等可能直接损伤主动脉壁,诱发血肿形成。
二、临床表现
1.胸背部剧痛
约90%患者以突发性撕裂样胸痛为首发症状,可放射至肩背部。
2.血压异常
部分患者表现为双上肢血压不对称,或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循环衰竭表现。
3.器官缺血症状
累及分支动脉时可出现脑卒中、截瘫、肠缺血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CTA检查
作为首选影像学手段,可清晰显示血肿范围、内膜破口位置及血管直径变化。
2.MRA检查
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能准确评估主动脉壁各层结构改变。
3.经食道超声
可实时观察主动脉动态变化,对危重患者床旁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并发症的StanfordB型患者,包括严格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小于120mmHg)、镇痛及β受体阻滞剂应用。
2.腔内修复术
对进展性血肿或主动脉直径>5cm者,采用覆膜支架隔绝破口,有效率达85%-90%。
3.开放手术
适用于StanfordA型或并发主动脉破裂者,需行升主动脉置换+象鼻支架植入等复合手术。
五、注意事项
1.确诊后应绝对卧床,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胸腔压力行为。
2.规范使用降压药物,维持收缩压100-120mmHg,心率60-80次/分的血流动力学目标。
3.出院后每3-6个月复查CTA,监测血肿吸收情况及主动脉重塑过程,警惕动脉瘤样扩张风险。
该病具有高度危险性,发病后24小时死亡率可达20%,确诊后应立即进入胸痛中心绿色通道进行救治。长期管理需严格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戒烟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