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的预防需结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通常包括早期发现患者、接种疫苗、加强个人防护等,具体实施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一、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患者
对咳嗽、咳痰超过两周或有咯血症状者,应及时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素试验或痰涂片检查。确诊患者需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减少传染性。
2.隔离治疗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初期应单独居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痰液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环境通风
室内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
2.佩戴口罩
接触疑似或确诊患者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如N95),患者本人咳嗽时需用肘部遮挡口鼻。
三、保护易感人群
1.高危人群筛查
对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胸部X线筛查。
2.预防性治疗
结核分枝杆菌素试验强阳性且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异烟肼3-6个月。
四、疫苗接种
1.卡介苗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可降低儿童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但对成人肺结核保护效果有限。
五、增强免疫力
1.均衡饮食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及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胡萝卜、柑橘)。
2.规律作息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注意事项包括:密切接触者需在暴露后8周内进行结核筛查;患者服用利福平等药物期间可能出现尿液变红等正常现象;卡介苗接种后2-4周局部可能出现小溃疡,应保持清洁干燥。若出现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需尽早就医完善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