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梗死可通过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原发病治疗以及手术等方式改善,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处理、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治疗、介入或手术干预等。
一、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尤其心肌梗死时需严格限制活动以减少氧耗。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缓解疼痛、改善心肌供血,但需注意监测血压及呼吸状况。
2.药物治疗
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扩大。发病早期(3-6小时内)可静脉注射注射用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同时需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稳定斑块,具体用药方案需经心血管专科医师评估。
3.原发病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压(氨氯地平片)、糖尿病(盐酸二甲双胍片)等基础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需使用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物,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
4.手术治疗
冠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超过75%时,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肠系膜动脉栓塞致肠管坏死者,需在6小时内行坏死肠段切除术。
二、注意事项及就医指导
出现持续胸痛、腹痛、血便或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治疗期间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需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凝血功能及血管超声,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低密度脂蛋白低于1.8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