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液化性坏死是什么?

史宇飞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液化性坏死是组织坏死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含水分较多的组织,如脑或胰腺。其特点是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液化,形成囊腔或脓肿。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缺血缺氧及化学损伤等,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定义及特点

1.组织学特点

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富含蛋白酶或水分的组织,例如脑组织因含大量脂质和水分,坏死时易发生液化。胰腺因含消化酶,坏死时酶原激活导致自溶。

2.形态表现

坏死区域质地变软,逐渐溶解为浑浊液体,周围可能形成纤维包裹的囊腔或脓肿。

二、常见原因

1.细菌感染

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和酶类可溶解组织,形成脓液。脓肿中心即为液化性坏死区。

2.缺血缺氧

脑组织对缺氧敏感,缺血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液化形成软化灶。

3.化学损伤

胰腺中的胰酶异常激活可消化自身组织,导致胰腺液化性坏死。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若为感染引起,常伴红肿热痛,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脑部液化性坏死可能出现头痛、神经功能障碍。

2.全身反应

细菌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炎症反应。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CT或MRI可显示脑软化灶、胰腺坏死区或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有助于判断脓肿范围。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胰腺坏死时血淀粉酶升高。

五、治疗方法

1.抗感染治疗

细菌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

2.外科干预

脓肿形成后需穿刺引流或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时可能需要清创。

注意事项:液化性坏死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引发脓毒症、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