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范围因测量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腋温为36℃至37℃,口温为36.3℃至37.2℃,肛温为36.5℃至37.7℃。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可视为发热。
一、发热的判断标准
1.腋温
正常范围36℃至37℃,若超过37.3℃属于发热。37.3℃至38℃为低热,38.1℃至39℃为中热,39.1℃至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2.口温
正常范围36.3℃至37.2℃,若超过37.5℃属于发热。37.5℃至38℃为低热,38.1℃至39℃为中热,39.1℃及以上为高热。
3.肛温
正常范围36.5℃至37.7℃,若超过38℃属于发热。38.1℃至39℃为低热至中热,39.1℃及以上为高热。
二、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1.测量误差
剧烈运动、进食、环境温度过高或测量时间不足可能导致数值偏差,需静息30分钟后复测确认。
2.年龄差异
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肛温超过38℃需警惕;老年人基础体温偏低,若达到37.5℃可能已属异常。
3.伴随症状
若发热伴随寒战、皮疹、意识模糊或持续超过3天,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
三、处理建议
1.监测记录
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变化趋势,优先选择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
2.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可使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避免酒精擦拭(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3.药物使用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需严格按剂量间隔服用。
需注意,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反应的表现,重点在于明确病因而非单纯降温。糖尿病患者、孕妇或免疫缺陷者出现发热需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