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在正确使用且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通常是安全的,但可能伴随一定的身体影响和并发症风险。其安全性主要与个体体质、孕周及操作规范性相关,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常见副作用及短期影响
1.阴道出血
药物流产后通常会出现持续1-2周的阴道出血,出血量可能多于月经量。若出血超过15天或量过大,需警惕宫腔残留或感染风险。
2.腹痛
前列腺素类药物可能引发宫缩痛,多数在6小时内达到高峰,通常可耐受,必要时可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药缓解。
3.胃肠道反应
米非司酮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约为30%-50%,通常1-2天自行缓解。
二、潜在并发症风险
1.不完全流产
约5%-10%案例可能出现妊娠组织残留,需超声检查确认后行清宫术。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大出血或感染。
2.继发感染
术后宫颈口开放期间(约2周),若卫生护理不当或过早同房,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表现为发热、异常分泌物等症状。
3.月经紊乱
约20%患者可能出现周期改变,多与内膜修复相关,通常在2-3个月经周期后恢复正常。
三、注意事项及风险规避
1.严格把握孕周
仅适用于停经≤49天的宫内妊娠,超过7周者不全流产风险显著增加。
2.禁忌症筛查
确诊为宫外孕、带器妊娠或存在肾上腺疾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者禁用。
3.术后监测
需遵医嘱在用药后8-15天复查超声,确认妊娠物完全排出。出血期间避免盆浴及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
药物流产后应密切观察出血量及体温变化,如出现头晕、心率加快等休克前兆,或发热超过38.5℃,需立即返院处理。术后建议休息1-2周,避免重体力劳动,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