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患者进行艾灸治疗时,通常可选择长强穴、百会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操作。艾灸通过温热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循环,但需注意操作规范及禁忌证。
一、常用穴位
1.长强穴
位于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是督脉起始穴位。艾灸该穴位可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缓解痔充血及疼痛。操作时采用温和灸法,距离皮肤3-5厘米施灸10-15分钟。
2.百会穴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艾灸此穴能提升阳气,改善中气下陷型痔疮的脱垂症状,尤其适合久坐久站人群。建议每日艾灸1次,每次15分钟。
3.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处,属足阳明胃经。艾灸此穴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便秘问题,从而减少排便时对痔的刺激。可采用雀啄灸法,每侧穴位施灸5-8分钟。
二、注意事项
1.施灸温度需控制在45-50℃,避免灼伤肛周敏感皮肤。施灸前应清洁局部,施灸后保持穴位干燥。
2.急性血栓性外痔、肛周化脓性感染患者禁用艾灸。妊娠期妇女及严重贫血患者需慎用此法。
3.艾灸治疗需配合饮食调节,每日保证25克膳食纤维摄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建议同步进行提肛锻炼,每日3组,每组15次收缩动作。
需注意艾灸作为辅助疗法,不能替代正规医疗。若出现持续便血、痔嵌顿或剧烈疼痛,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痔疮Ⅲ度以上患者建议优先考虑手术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