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治疗。
一、原因
1.慢性炎症刺激
肠道长期存在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时,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可能引发黏膜异常增生,逐渐形成息肉样病变。
2.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存在基因突变问题,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增殖失控,可在年轻时出现大量息肉。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平衡,吸烟、饮酒等习惯会损伤肠道黏膜,这些因素均可能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4.年龄增长
50岁以上人群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异常增生概率增高,肠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二、治疗方法
1.内镜下切除
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通常采用肠镜下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直接去除病灶,创伤小且恢复快。
2.手术治疗
多发息肉、体积较大或存在癌变倾向的息肉,需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进行肠段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
3.药物治疗
存在肠道炎症者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控制炎症,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
三、注意事项
1.肠息肉切除后需每年进行肠镜复查,腺瘤性息肉患者复查间隔应缩短至6-12个月。
2.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25-30克,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严格戒烟限酒。
3.直系亲属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者,建议将首次肠镜检查年龄提前至40岁前。
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