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程度及症状选择合适药物,通常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及局部外用药等,同时需结合物理治疗促进恢复。建议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一、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黑便等异常。
2.肌肉松弛剂
如氯唑沙宗片、替扎尼定片等,可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常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睡、头晕等副作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
3.局部外用药
如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通过局部渗透直接作用于损伤区域,减少全身性副作用。使用时需避开皮肤破损处。
二、其他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
急性期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减轻肿胀,后期转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配合低频电疗、超声波等理疗手段可加速组织修复。
2.康复锻炼
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拉伸和低强度力量训练,恢复肌肉弹性。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负荷导致二次损伤。
三、注意事项
1.损伤后立即停止运动并抬高患肢,72小时内避免推拿或热疗。
2.若出现持续剧烈疼痛、肢体活动受限或血肿扩大,需及时排除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撕裂可能。
3.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异常者用药前需严格评估风险,禁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循剂量和疗程,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恢复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以支持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