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疾病、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的,可以通过控制原发病、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需遵医嘱。需要注意的是,房颤可能诱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干预。
一、原因
1.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左心房扩大和心肌纤维化,使心房电活动不稳定,从而诱发房颤。患者常伴有头晕、心悸等症状。
2.心脏疾病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疾病可导致心肌缺血或结构异常。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易引发心房异常电传导。
3.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引起心率加快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会干扰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这些均可诱发房颤。
二、治疗方法
1.控制原发病
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降压药;冠心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改善心肌供血。
2.纠正代谢紊乱
甲亢患者需服用甲巯咪唑片调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异常者需通过氯化钾缓释片等药物补充离子。
3.节律控制
房颤发作期可静脉注射胺碘酮注射液转复窦性心律,维持治疗可口服普罗帕酮片。心室率过快时可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
4.抗凝治疗
存在卒中风险者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或利伐沙班片预防血栓形成,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三、注意事项
1.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和甲状腺功能,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脏彩超检查。
2.避免摄入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食物,肥胖患者需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kg/m²以下。
3.服用抗凝药物期间若出现牙龈出血、黑便等异常出血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诊。突发心悸持续超过2小时或伴胸痛、呼吸困难时,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