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并非现代解剖学中的具体骨骼名称,而是中医药材中的一种化石类物质。它通常指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或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经炮制后具有安神、平肝等功效,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来源特征
龙骨主要来源于新生代时期埋藏地下的哺乳动物骨骼化石,常见种类包括象科门齿化石、犀科头骨化石等,考古发掘后经清理、煅烧等处理入药。
2、矿物成分
其化学成分以碳酸钙、磷酸钙为主,占比可达85%以上,同时含有铁、钾、钠等微量元素,煅制后钙离子更易析出发挥作用。
3、临床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煅龙骨常用于治疗惊悸失眠、头晕目眩等症状,常与牡蛎、代赭石配伍组成镇肝熄风汤等经典方剂,发挥平肝潜阳作用。
4、炮制工艺
生龙骨需经明煅法加工,在600-800℃高温下煅烧4-6小时至酥脆,质地变得疏松多孔,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煅制后吸湿性增强。
5、鉴别要点
正品龙骨断面可见蓝灰、红棕色交错的层纹,敲击时纵向易裂,常有蜂窝状孔隙,质地坚硬但可碎成沙砾状,煅制品呈灰白色。
使用龙骨前应经专业医师辨证,注意区分生龙骨与煅龙骨的适应症差异。由于属于矿物类药材,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孕妇及体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