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补液治疗遵循哪些原则

王国文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补液治疗通常需要遵循评估患者情况、计算补液量、选择合适液体类型、调整补液速度以及监测患者反应等原则。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评估患者情况

补液前需详细评估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脱水程度、电解质失衡情况以及心肾功能状态。例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脱水,而水肿或呼吸困难可能提示液体过负荷。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钠、血钾、血肌酐等指标,综合判断补液需求。

2、计算补液量

根据患者脱水量、持续丢失量及生理需要量计算总补液量。成人每日生理需要量通常为2000-2500ml,包括显性失水(如呕吐、腹泻)和不显性失水(如呼吸蒸发)。急性脱水患者可按体重下降比例估算,例如体重每下降1kg需补充1000ml液体。

3、选择合适液体类型

根据患者电解质水平和疾病类型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等渗性脱水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低渗性脱水可选用3%氯化钠溶液,而高渗性脱水需用0.45%氯化钠溶液。特殊情况下如烧伤或低蛋白血症,可考虑使用血浆或白蛋白等胶体溶液。

4、调整补液速度

需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和循环状态动态调整输注速度。一般成人起始补液速度约为500ml/h,心功能不全者需降至100-200ml/h。严重脱水患者初期可快速补液,但需在4-6小时后重新评估调整,避免液体过负荷。

5、监测患者反应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每小时记录尿量应维持在0.5ml/kg以上,定期检测血电解质、酸碱平衡及中心静脉压。若出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等液体过载表现,需立即减缓补液速度并给予利尿处理。

补液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特别是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疾病者需谨慎控制补液速度与总量。自行补液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或心力衰竭,对于严重脱水或伴有意识改变的患者,应及时前往急诊科接受专业治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