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高龄患者、术后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制动人群以及存在遗传性凝血异常的人群。此类人群需警惕血栓形成风险,必要时可采取预防措施。
1、高龄患者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衰退,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缓。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静脉瓣膜功能减弱,下肢肌肉泵作用降低,静脉回流受阻风险增加,血栓形成概率较年轻人升高3-5倍。
2、术后患者
骨科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等大型外科手术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约持续4-6周。手术创伤导致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术后卧床导致静脉血流速度下降至正常值的20%-30%。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未预防者VTE发生率可达40%-60%。
3、恶性肿瘤患者
约20%的VTE病例与恶性肿瘤相关。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癌性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化疗药物如顺铂、沙利度胺等可损伤血管内皮,胰腺癌、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常人高7-28倍。
4、长期制动人群
瘫痪患者、重症监护患者或长途航空旅行者,连续卧床或静坐超过8小时,腓肠肌泵血功能丧失,静脉血流速降至0.25cm/s以下。血流淤滞导致凝血因子局部堆积,血栓发生率较活动人群增加2-4倍。
5、遗传性凝血异常
携带因子VLeiden突变、蛋白C/S缺乏等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正常人高3-8倍。此类人群首次发病年龄多小于50岁,且50%存在家族血栓病史。
建议高危人群根据风险评估采用梯度预防策略。基础预防包括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气压治疗等物理方法,中高风险者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定期进行D-二聚体筛查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出现单侧肢体肿胀、胸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