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药液温度、体位保持、药液量控制、药物选择以及操作后观察等方面,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进行操作。该方法常用于局部给药或治疗肠道疾病,正确的操作流程能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1、药液温度
保留灌肠的药液温度需控制在38-40℃,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刺激肠黏膜。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黏膜烫伤,温度过低易引起肠痉挛,影响药液保留时间。可使用水温计监测,确保药液接近人体体温。
2、体位保持
灌肠后患者需采取左侧卧位并抬高臀部,保持10-15分钟以促进药液吸收。随后可缓慢转为平卧位,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若过早改变体位或下床活动,可能导致药液过早排出。
3、药液量控制
单次灌入量不宜超过200ml,过量可能增加肠道压力引发便意。灌肠速度需缓慢,通常控制在5-10分钟完成。对于儿童或肠道敏感者,剂量应酌情减少至50-100ml。
4、药物选择
需根据医嘱使用适宜药物,如抗生素类甲硝唑、庆大霉素,或中药制剂康复新液。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中药灌肠需过滤药渣,防止堵塞导管。药液浓度需精确配比,防止渗透压异常损伤肠壁。
5、操作后观察
灌肠后需观察2小时以上,注意是否出现腹痛、腹泻或过敏反应。记录药液保留时间及排便情况,如出现血便、剧烈腹痛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24小时内操作不超过1次,避免频繁刺激肠道黏膜。
进行保留灌肠前需排空膀胱和直肠,操作后1小时内避免进食。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肠道。若需长期灌肠治疗,应定期复查电解质水平,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具体操作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不可自行盲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