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属于黄病毒科的RNA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并引发肝脏炎症。其感染后可能导致慢性肝炎,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需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
1、病原学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分为多个基因型。病毒颗粒直径约50纳米,外层包裹脂质包膜,内含病毒核心蛋白及遗传物质。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肝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组织损伤。
2、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是主要途径,包括输血、使用未消毒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等。母婴垂直传播概率约5-6%,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性传播风险较低,但存在黏膜破损时可能感染。日常生活接触如共用餐具不会传播。
3、感染进程
急性感染期约20-30%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多数呈隐性感染。55-85%感染者转为慢性肝炎,病程可达20-30年。持续炎症刺激会导致肝纤维化,约15-30%患者最终进展为肝硬化,年癌变率约1-5%。
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避免饮酒加重肝损伤。确诊后应及时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遵医嘱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规范治疗。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管理,防止病毒传播给密切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