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杆菌是一种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属于分枝杆菌属。其细胞壁富含脂质成分,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因此又称抗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侵犯肺部、淋巴结、骨骼等多个器官系统。
结核杆菌在体外培养时生长缓慢,约需2-8周形成可见菌落。其特殊的细胞壁结构使其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引发活动性结核病。该菌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核传播,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表现为咳嗽、低热、盗汗等典型症状。19世纪科赫氏首次分离出该病原体,为结核病诊断奠定基础。现代医学通过痰涂片镜检、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诊断,其中XpertMTB/RIF技术可在2小时内同时检测结核杆菌和利福平耐药性。
预防结核病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显著降低重症结核发生率。确诊患者应严格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化疗原则,常用治疗方案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四联疗法,治疗周期通常需6-9个月。不规范用药易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因此患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按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