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冷敷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冷敷的正确方法主要包括控制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保护皮肤、正确选择部位以及避免禁忌情况。正确操作能有效减轻肿胀、缓解疼痛,同时减少冻伤风险。

1、控制时间

单次冷敷时间建议控制在15-20分钟,两次冷敷需间隔1-2小时。长时间连续冷敷可能引起血管反射性扩张,反而加重肿胀,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冻伤。急性损伤后24-48小时内建议阶段性冷敷,超过72小时需根据具体情况改用热敷。

2、选择合适的材料

推荐使用专用冰袋、冷藏过的凝胶袋或包裹冰块的毛巾。自制冰袋需确保密封性,避免融化的冰水渗漏。紧急情况下可用袋装冷牛奶、冷藏饮料等替代,但需注意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3、保护皮肤

冷敷前需用薄毛巾包裹冷敷物,避免冻伤风险较高的部位如耳廓、指端直接接触低温物体。冷敷过程中需观察皮肤颜色变化,若出现苍白、青紫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停止。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障碍者应缩短单次冷敷时间至10分钟以内。

4、正确选择部位

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关节、肌肉肿胀区域,如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开放性伤口、皮肤破损处禁止冷敷,以免引发感染。头部冷敷时需避开眼眶、耳道等敏感区域,可采用冰帽分区冷敷。

5、避免禁忌情况

血液循环障碍、雷诺氏病、冷过敏体质以及感觉异常区域禁止冷敷。对低温敏感部位如颈动脉窦、心前区等区域禁止直接冷敷。发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开枕后、前胸等敏感区域,优先选择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

冷敷后应擦干皮肤表面水分,注意局部保暖。若冷敷后疼痛加剧或出现皮肤水疱,需立即停止并就医。进行冷敷治疗前,建议咨询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