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不全的诊断通常涉及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评估,主要标准包括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肝脏结构改变以及肝性脑病等。具体需结合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1、胆红素水平升高
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上限是重要指标,反映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排泄受阻时,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会同时上升,可能伴随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
2、白蛋白水平降低
肝脏合成的白蛋白低于35g/L提示合成功能障碍。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其水平下降多见于慢性肝功能损伤,可能引起水肿、腹水等表现,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鉴别。
3、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INR值升高超过1.5,表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这类异常在急性肝衰竭时尤为明显,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
4、影像学结构改变
超声或CT显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结节状改变提示肝硬化,若发现占位性病变需排除肿瘤。影像学还能评估门静脉宽度、脾脏肿大等继发改变。
5、肝性脑病评估
通过定向力测试、扑翼样震颤检查等判断意识状态改变。血氨水平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但需排除其他代谢性脑病因素。
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肝病专科就诊,完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等系统评估。避免自行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严格遵医嘱进行保肝治疗和病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