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扫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测骨骼代谢活动的影像学检查,通常用于辅助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骨折、骨髓炎、骨代谢疾病以及原发性骨肿瘤等。该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评估骨骼的异常情况,但具体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恶性肿瘤骨转移
骨扫描在检测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容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由于肿瘤细胞会引起局部骨质破坏或异常增生,骨扫描能通过显示放射性浓聚区域帮助发现早期转移病灶。
2、骨折
对于隐匿性骨折或应力性骨折,X线可能无法清晰显示,而骨扫描能通过检测骨折部位代谢活跃程度进行识别。例如,运动员的疲劳性骨折或骨质疏松患者的轻微压缩性骨折,骨扫描可提供更早的诊断依据。
3、骨髓炎或骨感染
骨扫描可帮助鉴别细菌性骨髓炎、结核性骨炎等感染性疾病。感染会导致局部血流量增加和成骨细胞活性增强,表现为放射性示踪剂异常聚集,有助于区分软组织感染与骨组织感染。
4、骨代谢疾病
如Paget病(畸形性骨炎)、骨质疏松等代谢异常疾病,骨扫描可显示骨骼重塑活跃区域。例如,Paget病患者的病变骨骼常呈现放射性显著增高,而骨质疏松可能表现为局部代谢不均匀。
5、原发性骨肿瘤
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原发性骨肿瘤在骨扫描中可能呈现放射性浓聚。这类肿瘤通常伴有骨质破坏或异常增生,需结合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性质。
骨扫描结果需由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若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到骨科或肿瘤科就诊,完善CT、MRI或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解读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