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溶血症是怎么回事

杨凌志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三甲

溶血症一般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引发的疾病,可能与免疫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药物反应以及母婴血型不合等原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具体病因。

1、免疫因素

当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红细胞的抗体时,这些抗体会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2、感染因素

疟原虫、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结构,或释放毒素诱发溶血。此类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阿奇霉素片、青霉素V钾片、磷酸氯喹片等抗感染药物。

3、遗传因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基因缺陷疾病,会导致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或酶功能异常。患者可能自幼出现贫血,需避免氧化性药物或蚕豆等诱因,严重时需进行脾切除术。

4、药物反应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可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结合,引发免疫性溶血。磺胺类药物则可能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溶血。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维生素C片等缓解症状。

5、母婴血型不合

当胎儿红细胞Rh或ABO血型与母亲不符时,母体产生的抗体会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引发新生儿溶血病。孕妇需定期检测抗体效价,必要时进行宫内输血或提前分娩。

该疾病的具体发生机制存在个体差异,若出现皮肤黄染、尿液呈酱油色、心悸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到血液科就诊。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感染等诱发因素,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