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心电监护仪通常需要关注心率、心律、波形变化等参数,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常见步骤包括观察基础心率、识别心律失常、分析异常波形等。
1、观察基础心率
正常成人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若监护仪显示持续大于100次/分需考虑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发热、贫血或心功能不全有关;持续小于60次/分则需注意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或药物影响。需注意排除电极片接触不良导致的伪差。
2、识别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应呈现规律P波且PR间期恒定。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可能提示室性早搏;P波消失伴不规则颤动波多为房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见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突发室速或室颤属于危急情况,需立即处理。
3、分析波形异常
ST段抬高大于1mm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梗死,需结合胸痛症状判断;T波高尖可见于高钾血症,低平倒置可能与心肌缺血相关;QT间期延长超过正常值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需注意不同导联的ST段改变对应不同血管病变区域。
使用心电监护仪时应确保电极片正确粘贴在指定位置,避免在骨骼突起或肌肉丰厚处放置。发现持续性心律失常、ST-T动态改变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应及时保存图纸并联系医生。日常监测需结合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综合判断,非专业人员不应仅凭监护仪数据自行处理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