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可能是体液丢失过多、肾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引起的,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治疗。体液丢失常见于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肾功能异常包括慢性肾病或急性肾损伤;内分泌疾病如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
1、体液丢失过多
剧烈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钠离子随体液流失,同时可能因饮水过多进一步稀释血钠浓度。患者常伴有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液补充电解质,同时针对原发病进行止吐、止泻等处理。
2、肾功能异常
慢性肾脏病或急性肾损伤会导致肾脏调节钠的能力下降,可能出现钠排泄过多或水潴留稀释血钠。患者可能伴随水肿、尿量改变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情使用呋塞米片、托拉塞米片等利尿剂,或进行透析治疗,同时需控制水分摄入量。
3、内分泌疾病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会引起水潴留,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会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两者均可造成血钠浓度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氢化可的松片、氟氢可的松片等激素替代药物,严重时需限制水分摄入并结合高渗盐水治疗。
若出现持续性乏力、意识模糊等低钠血症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内分泌科或肾内科,通过血电解质检测、尿渗透压测定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钠水平,避免自行服用利尿药物,防止血钠浓度纠正过快引发神经脱髓鞘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