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通常是由于眼球结构异常、遗传因素、不良用眼习惯、年龄因素以及疾病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这些因素会导致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影响视力清晰度。
1、眼球结构异常
屈光不正的发生与眼球前后轴过长或过短、角膜曲率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近视多因眼轴过长或角膜曲率过大,远视常由眼轴过短引起,散光则多与角膜不规则弧度有关。这些结构异常可能先天存在,也可能后天逐渐形成。
2、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在屈光不正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高度近视时,子女发生近视的概率显著增高。某些特定基因如PAX6、SHH等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与屈光发育异常相关,可能影响巩膜胶原合成或眼轴生长调控。
3、不良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引发调节痉挛,加速近视发展。环境光照不足、阅读距离过近(小于33cm)、持续用眼超过40分钟不休息等习惯,会造成眼内压变化和脉络膜血供减少,促进眼轴异常增长。
4、年龄因素
儿童青少年时期眼球处于发育阶段,过度用眼易导致近视快速增长。40岁后晶状体逐渐硬化、睫状肌调节力下降,可能引发老视。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3.6%,与生长发育期的用眼负荷密切相关。
5、疾病或外伤
糖尿病引起的暂时性近视、圆锥角膜导致的散光、晶状体脱位引发的屈光参差等都属于继发性屈光不正。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瘢痕、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状态等,也会改变眼球屈光状态。
若出现视物模糊、眼疲劳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医学验光检查。通过配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进行屈光手术等方式矫正,同时注意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半年复查一次屈光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