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通常与退行性改变、外伤、不良姿势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日常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病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结构随年龄增长发生退变,或受到外力冲击、长期姿势不当等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或活动受限。
1、退行性改变
椎间盘随年龄增长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纤维环变得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髓核突出。患者可能出现腰部僵硬、活动后疼痛加重等症状。日常需避免久坐久站,减轻脊柱压力。
2、外伤因素
剧烈运动或腰部急性扭伤可能直接造成纤维环撕裂。此类情况常伴随突发性剧烈疼痛,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佩戴腰托辅助支撑。
3、不良姿势
长期弯腰搬重物或坐姿不正会使椎间盘局部压力异常增高。建议调整工作姿势,每小时起身活动,进行小燕飞等腰部核心肌群锻炼。
治疗方法方面:
1、日常护理
急性发作期需绝对卧床2-3天,选择硬板床平卧,避免脊柱弯曲。恢复期可进行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强度运动强化腰背肌。
2、物理治疗
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腰椎牵引能扩大椎间隙减轻压迫。需在康复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每周3次为宜。
3、药物治疗
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肌肉痉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氯唑沙宗片。
4、手术治疗
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时,需考虑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严重者可能行椎体融合术。术后需佩戴支具3个月,逐步恢复活动。
出现下肢放射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推拿。治疗期间需保持体重达标,建议BMI控制在24以下,减少椎间盘负荷。定期复查MRI可明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需由脊柱外科医生评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