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肝吸虫是什么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的俗称,属于一种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的寄生虫。其感染多与饮食习惯相关,可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传播,可能引发腹痛、黄疸等肝胆系统病变。

1、病原体特征

肝吸虫成虫体形狭长,前端较细,后端钝圆,虫卵呈黄褐色,内含成熟毛蚴。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猫、狗等宿主的肝胆管内,以胆管黏膜分泌物和血液为营养来源,可存活数十年。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感染。当人食入含活囊蚴的鱼虾后,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经胆总管逆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我国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多见此类感染。

3、感染症状

轻度感染可能无症状,重度感染可出现上腹隐痛、腹泻、肝区不适。长期感染会导致胆管炎、胆结石,甚至诱发胆管癌。儿童感染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侏儒症。

4、诊断治疗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是主要诊断方法,免疫学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首选吡喹酮,该药能快速杀灭成虫;阿苯达唑对幼虫也有较好效果。重症患者需结合利胆、护肝等对症治疗。

5、预防措施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烹饪时需煮沸5分钟以上。处理生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流行区需定期开展人群普查,对感染者进行规范驱虫治疗,对家畜实施管理。

若近期食用过淡水生鱼片并出现消化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寄生虫筛查。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鱼类食物建议采用高温烹煮、低温冷冻(-20℃24小时)等方式处理,可有效杀灭肝吸虫囊蚴。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