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是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通常位于皮肤下方的脂肪层。其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常见于躯干、四肢及颈部等部位。
1、病因
皮下脂肪瘤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倾向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脂肪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局部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瘤体。此外,长期慢性炎症或局部外伤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异常生长,但无明确癌变倾向。
2、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皮下可触及的圆形或分叶状包块,直径多在1-3厘米,触诊质地柔软且有明显活动度,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生长缓慢,表面皮肤正常,通常无疼痛感,但体积较大者可能压迫神经引发局部酸胀感。约7%患者可出现多发性脂肪瘤。
3、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判断肿物质地和活动度。超声检查可显示边界清晰的椭圆形高回声团块,内部呈条索状结构。对于位置较深或体积较大的肿块,需进行MRI检查明确范围。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镜下可见完整包膜包裹的成熟脂肪细胞。
若发现体表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出现疼痛或局部皮肤改变,应及时就诊普外科或肿瘤科。临床通常建议直径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者定期观察,生长较快或影响功能的脂肪瘤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低于5%。日常需避免对瘤体部位反复挤压刺激,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降低新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