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分级通常分为0-5级,共6个等级,用于评估肌肉主动收缩的能力。这种分级方法有助于判断神经肌肉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0级:肌肉完全无收缩,肢体无法产生任何动作。常见于神经完全损伤或严重肌肉病变,患者需通过电生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2、1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此时可见肌肉颤动或轻微肌腹收缩,但无法完成抬臂、屈膝等动作,提示神经部分损伤。
3、2级:肢体可在平面移动,但不能对抗重力。例如患者仰卧时可将腿滑向床沿,但无法抬离床面,反映肌力仅能克服摩擦力。
4、3级:能对抗重力完成关节活动,但无法抵抗外加阻力。如患者可抬起手臂,但医生轻压即无法维持姿势,提示肌力恢复至日常活动基础水平。
5、4级:能抵抗部分阻力完成动作,但力量较正常弱。表现为可完成抓握、行走等动作,但持续时间和动作幅度受限,常见于康复中期患者。
6、5级:肌力正常,可完成抗阻力运动。此时肌肉收缩有力,关节活动范围完全,协调性和耐力均达到健康标准。
日常出现肌力下降伴麻木、疼痛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肌力异常,需特别注意排查基础疾病,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