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可能与生理性原因有关,也可能与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因素相关,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若长期存在疲劳感,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春困秋乏是人体随季节变化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春季阳气升发,人体代谢逐渐活跃,但气温波动可能导致血管收缩与扩张反复,易出现困倦。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为适应环境变化,身体需消耗更多能量维持稳态,从而产生乏力感。这种生理现象通常可通过调整作息、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缓解。
2、贫血
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会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尤其在季节交替时,人体耗氧量增加,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加重等症状。此类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亚铁片、硫酸亚铁缓释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并配合摄入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降低基础代谢率,表现为持续疲劳、畏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季节变化时人体代谢需求改变,可能加重不适感。确诊患者需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并定期监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量。
日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春季可适当午休20-30分钟,秋季宜早睡早起。饮食方面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如鸡蛋、全麦食品等。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疲劳感仍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体重异常变化、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或血液科就诊,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