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引发发热、过敏反应、骨水泥渗漏、肺栓塞以及邻近组织损伤等副作用,需严格遵医嘱操作。其作为骨科手术中常用的填充材料,虽能有效加固骨骼,但需警惕以下潜在风险:
1、发热
骨水泥的主要成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合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局部温度可升至40℃以上,导致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低热,通常持续1-3天,可通过物理降温缓解。
2、过敏反应
约2%-5%患者对骨水泥中的单体成分敏感,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或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并进行皮试筛查。
3、骨水泥渗漏
在椎体成形术中使用时,5%-10%病例可能出现水泥向椎管或椎间孔渗漏。渗漏量超过1ml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或疼痛,需通过CT扫描明确渗漏位置并及时处理。
4、肺栓塞
罕见但危急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01%),多因水泥单体或微小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需立即进行肺动脉CTA检查并启动抗凝治疗。
5、邻近组织损伤
水泥硬化过程中的膨胀可能造成椎体终板骨折(发生率3%-8%),或压迫邻近血管导致局部缺血。术中需在影像引导下精准控制注入量,单节段椎体注入量建议不超过4ml。
使用骨水泥后若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进行性加重的胸痛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水泥分布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降低再骨折风险。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