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在医学上称为脓疱疮,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清洁护理、外用抗生素、口服抗生素、消毒剂使用以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选择。
1、局部清洁护理
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是基础治疗措施。使用温和的抗菌皂清洗后,可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避免强行剥离痂皮。剪短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抓挠导致感染扩散。
2、外用抗生素
对于局限性感染,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每日2-3次。用药前需先清理创面分泌物,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若出现红肿加重需停药就诊。
3、口服抗生素
皮损泛发或伴随发热时,需口服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或克拉霉素片等药物。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疗程通常为5-7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4、消毒剂使用
脓疱未破溃时,可用碘伏溶液或0.1%氯己定溶液局部消毒,每日3-4次。已破溃的创面需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涂抹消毒剂防止继发感染。
5、手术治疗
深在性脓疱疮形成较大脓肿时,需在局麻下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后放置引流条。术后每日换药直至创面愈合,必要时配合紫外线照射治疗。
日常需注意隔离患者个人用品,避免接触其他儿童。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若出现发热超过38.5℃、淋巴结肿大或皮损持续扩散,应立即到皮肤科就诊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所有治疗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擅自停用或更换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