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下体出血可能与生理性原因相关,也可能是子宫肌瘤、宫颈炎、妊娠相关疾病或内分泌失调等病理因素所致。若排除生理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排卵期少量出血、月经来潮或月经失调是常见生理现象。排卵期出血通常持续2-3天,出血量少于月经。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建议通过调整作息、减少压力改善,必要时可就医检查激素水平。
2、子宫肌瘤或宫颈炎
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导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部分患者伴有下腹坠胀感。宫颈炎急性发作时除接触性出血外,常伴随黄色分泌物增多。这类疾病可通过妇科超声、宫颈TCT等检查确诊,常用药物包括宫血宁胶囊、保妇康栓等,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3、妊娠相关疾病
育龄女性需警惕异位妊娠、先兆流产等情况。宫外孕破裂出血多伴有单侧下腹剧痛和停经史,尿妊娠试验呈阳性。早期流产可能表现为出血量逐渐增加并伴随阵发性腹痛,需通过血HCG和B超检查鉴别,治疗包括黄体酮胶囊保胎或清宫术。
4、内分泌失调或血液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常见症状包括痤疮、多毛和体重增加。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可能引发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治疗常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持续性出血超过7天或伴有头晕、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妇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检查前需如实告知医生月经史、避孕方式及药物使用情况。建议每年进行常规妇科检查,40岁以上女性可增加肿瘤标志物筛查。